【雜記】“老鄧頭”的數字日記
點燃一根香煙,燃盡清晨的睡眼惺忪。兩個大小整齊的白面饅頭夾雜著熱騰騰的煙火氣,如薄霧之中的含苞秋菊,這倆饅頭任務艱巨,負責為我眼前這個男人提供一上午的能量保障。三顆橢圓形狀的“蓋中蓋”藥片,隨著男人咕嚕嚕的喝水聲,和昨日剩下的小半瓶礦泉水一起送入了他的腹中,對于飲食不規律、經常熬夜的司機師傅來說,這幾顆藥丸可能是他對于“健康”僅存不多的儀式感吧。“8月23日,今天又是43度,熱得脫皮。1包黃鶴樓花了10塊。早上吃了兩個饅頭,5角。貨車左后面滅火器要換1個。今天這趟運完,應該要跑300公里,左前輪要換1個,備用胎再換1個。貨車罐體還有3天就該去檢罐了,鈣片還剩3顆,得趕快買,要不然又要被婆娘叨叨我不愛惜身體......”,在一個滿是汗漬的泛黃小本上,一個蹲在路邊的禿頭大叔這樣寫道。
這一處“風景”,是我在晨查危險品運輸車輛時看到的。打聽后才知道這位司機大叔姓鄧,大家都叫他“老鄧頭”。這樣滿是數字的日記,我還是頭一遭看到。這個小本不僅要扮演“日記”的角色,還要承擔起“記事本”和“賬本”的多種用途。如此“日記”,雖然沒有“接天蓮葉無窮碧,映日荷花別樣紅”的夏日情景和高雅志趣,但卻給人以“救寒莫如重裘”的踏實感覺。
大人不華,君子務實。我在那些數字的縫隙里看到了一種公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——求實。比起華麗的辭藻和深刻的人生感悟,數字來得更直接、更簡潔,雖無揮毫此間山水的浪漫,但卻流露出不慕俗華,以求其實的境界。日記里看似干癟無趣的數字,是這些一線員工用自己豐富的經驗和負責的態度,拼湊出的日月。這些日記里的數字記錄著駕車沿途的星河萬里、記錄著客戶接到貨物時的心滿意足、更記錄著不規律的三餐和不平凡的四季。日記里沒有提艱難險阻,但字字皆是“辛苦”;日記里沒有提笑看風雨,但字字皆是“樂觀”;日記里更沒有提踏實能干,但字字皆是“求實”。一個把工作寫進日記的人,是從心底里把工作歸于生活的人。對于老鄧頭來說,把“求實”寫進日記寫進心里,可能和抽煙吃飯一樣,只是生活當中一塊再普通不過的拼圖,可正是這份平凡且用心的基層細節,折射出超凡脫俗的工作境界。“求實”一詞在你我眼中重若丘山,可這在你我眼中的“丘山”,只不過是老鄧頭日記本中的習以為常,“求實”于他而言,如呼吸、似日月,重要卻又普通,平凡卻又非凡。寫進日記的不只是醒目的數字,也是工作與生活,更是希望與熱愛。
回憶那日,他蹲在馬路牙子邊上,將小本置于膝蓋處,攥著饅頭的左手還要擔負起扶穩小本的重任,布滿鋼筋一般凸起血管的粗壯右手,卻握著一支細長纖瘦的圓珠筆在泛黃的小本上簡介著今晨的心情,歪歪斜斜的橫撇豎直,不僅湊出了一個個簡單的文字,更湊出了一幕幕不簡單的生活。照理說,這樣的反差與不搭,本應該組合出出乎意料的詼諧幽默,可是此情此景卻并未讓我放肆大笑,我只是輕輕地向上提了提嘴角。那一刻,陽光沉默著,聆聽著他手中的圓珠筆在泛黃日記本上來來回回的沙沙聲,那聲音如“雨后初晴”般干凈,如“三伏炎夏”般熱烈,如“古廟沉鐘”般厚重。那日他蹲在路邊奮筆疾書的樣子,耀眼且滾燙,甚至比當日四十三度的陽光更讓人印象深刻。
危險品分公司 趙浩宇